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粤语,究竟是掺了古汉语的越语,还是掺了古越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粤语,究竟是以古汉语为本?还是以古越语为本?这是本篇司马要和各位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当下的普通话不是古汉语,而是以金元明清四代北京话为基准的北方话,

粤语,究竟是以古汉语为本?还是以古越语为本?这是本篇司马要和各位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当下的普通话不是古汉语,而是以金元明清四代北京话为基准的北方话,其中包含了大量蒙元、旗人的语音,真正的华夏古音(即长安、洛阳这一带的传统汉语),是不多的。

也就是说,不存在一门古越语,作为古粤语的主体。

既然如此,古粤语的最早主体是什么呢?只能是秦语,也就是秦都咸阳的语言。不论你原本来自何处,跟随大部队来到了岭南,你和其他人的交流,只能是秦语。

当然随后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秦朝灭亡了,秦的南海郡尉赵佗封闭了边关,在岭南建立了一个南越国,全盛之际,这个国家的疆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以及福建和越南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个南越国的语言,也就是当下粤语以及越南语的最早构成。

那么南越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呢?国王赵佗会说秦语,但他更会说自己的家乡语,即赵国的语言(今河北南部当时流行的语言,属于中原华夏正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南越国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统一语言,那就是以秦赵语言,即中原华夏正音为基础、夹杂一部分越人土语的南越语。

那么这个时候的南越语,是不是已经和中原人出现巨大隔阂了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史记》说,汉朝的大臣陆贾来到南越,和南越国君的交流一点问题也没有。陆贾是楚人,赵佗是赵人,为什么一点问题没有呢?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当时的普通话,即华夏正音。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晋。随着中原汉人的大批南下,以及留在北方的汉人的大批被害,以往那种华夏正音其实在整个黄河流域遭遇被“胡音”取代的命运。而南下的汉人,却把大量的中原口音,带到了江南、岭南,对于吴语、粤语而言,无异于第二次的文化灌输。

所以在隋唐的北方人看来,保留了“华夏正音”的南方人,已经有点比较难沟通了,尤其是岭南人。但是话又说回来,隋唐时代官话的口音,其实还是较大程度地保留了“华夏正音“,所以南北对话,虽然有问题,但认真讲,差别还不大(尤其和后来的北方话相比而言)。

这个,从唐诗可以看出来。网络上曾流传过《唐诗三百首》的中古汉语配音朗诵版,听过配音的网友们便表示:“怎么唐代人说话有点像粤语?”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当时唐朝的长安普通话,确实更像粤语,而不是现在的陕西话。

那么,巨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为什么后来的北方人会完全听不懂南方话?这就是北宋的灭亡,女真人南下,在全境推广女真版普通话,所以邱处机在这个时候说的不是华夏正音,而是女真版普通话了。

再往后呢?金和南宋都被元给灭了,元朝的普通话,就是蒙古话和北京当地的女真版普通话再加一点汉音组成的。

明朝那会,采用南京话做国语,后来迁都北京,国语依旧。所以明朝的北京话,其实是以南京话为主体,加一些元朝的普通话。

到了清朝,北京话便是国语了,满人的东北话成了主体,南京话和元朝普通话,反而成了次要部分。

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更替之后,依旧保持若干华夏正音的广东人、福建人和江浙人,他们的话音,在北方人听来,自然是很奇怪了。这个便是历史的讽刺:数千年的风雨之后,中原人的后裔,已经听不懂自己先辈曾经使用的语言。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zonghexinwen/2021/0301/385.html



上一篇:腊月廿五|今天,为什么要磨豆腐?
下一篇:古诗词中的“坑”不要厌烦古汉语的深奥,这正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