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余德泉诗联书法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者书法家余德泉YU DE QUAN 余德泉,1941年生,四川叙永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领衔导师、中
学者书法家余德泉YU DE QUAN 余德泉,1941年生,四川叙永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领衔导师、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兼湖南民盟书画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语文四品》《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对联纵横谈》《中国长联三百三》《天下名联》《对联通》《余教授教对联》《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余德泉诗联新稿》《余德泉对联文论》《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章草传帖》《章草论语》《余德泉章草论语》《余德泉书自撰作品集》和《余德泉诗联书法新集》等,主编有《书法通》等。先后五次在长沙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曾应邀到台湾淡江大学、澳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讲授楹联与书法。2007年获中国楹联学会首届梁章钜奖第一名。 时 间: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 点:北京大学图书馆 会议主持人:熊灿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书法美术院常务副院长) 学术主持人: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熊灿亭:余德泉教授是国内知名学者。他著的《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获得王力语言学奖正式提名。他是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是楹联界很有威望的一个专家。所著《对联纵横谈》《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对联通》《对联格律、对联谱》等书在楹联界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他又是章草书法理论方面的专家,所编《章草大典》重达5公斤,厚达1694页,耗时10年。其两万余字的前言,就是一篇系统的章草理论文章。此书上采竹简,下寻传帖,历代章草几乎搜罗殆尽,是前无古人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一席之地。其《章草传帖》一书,亦是对章草穷源竟委的一大贡献。他书写的《章草论语》精彩绝伦,是当代章草代表作。其论其书,见重于学术界与艺林。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在书法上的造诣,不仅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员,也被聘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余德泉教授1960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他的很多老师诸如王力、朱德熙、林焘、裘锡圭等都是国内很有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受老师的影响,他一直对文字、音韵和古诗文辞有深入研究。这种学养的积淀,使得他的章草书法承袭了一种典型的文人传统,既追求古雅淡朴的审美意境,又具有超尘脱俗的艺术格调和率真自然的书卷气息。 马振声(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长):余德泉先生是我们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的研究员。首先我代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对余德泉诗联书法展表示祝贺。余先生说他是苦学派,搞艺术与创作就要有他这种精神。能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潜心艺术,这是一种美德。从这里可以看出余先生是个德艺双馨的学者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上看到的作品特别是章草我非常喜欢。他的诗联也非常的清新隽永。他用章草等书体与他的诗联相契合,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余德泉教授是我们同系——中文系的校友,也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没想到学兄对对联学这么有研究。我想今后余教授在这方面可以让我们的书法界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学术水平。林岫教授说得很好,这次书展,让大家见识了一位学问家、书法大家。 刚才拿到《章草论语》翻了翻,余老的胆儿可真大,不仅用章草书法写出了论语,而且后面的注释,大家看看,这就是学问家。我说您了解全国教古汉语的教授有几个会写书法的,他没法回答。我不敢说是仅此一位,但也只能是很少的几个人。所以余老的意义更重要。 我曾经有一本书叫《中国镜像》,专门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二十世纪的一个变化,我把他分为七代。第一代是二十世纪初的康梁蔡等,蔡是蔡元培,这一代学富五车。到了第二代是胡适、陈独秀等,可以叫做非中国古文化的一代,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质疑。第三代是钱钟书、启功先生这一代,对古文化又重新重建。第四代大概应该是余先生这样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了。这一代可以说是在建国以后上的大学,但他年龄还稍微小一些。这一代可以说是承续了第三代学者的余绪,能够获得一些真知灼见。我们刚才看到他的作品集,看到他的论语章草集,我能感觉到他们这代的文化还在。所以北京大学书法所明年成立10周年,我们将做一个大庆,我到时候也会邀请余教授到这里来给我们授课和参加展出。 有一种书法叫不学无术,这种人容易判断;第二种人不太好判断,不学有术,他还挺能干,还能够讲得满天飞雪;第三种是有学无术,一大部分饱学知识的老先生都是这样。我认为新的世纪应该呼唤有学有术,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满的学术,既要把自己的学问做出来还要把自己的学问传播出去,让这个世界有个标杆。因为我们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术者成为天下之公器,有了这个公就让那些私长不了,有了这个公就让那些假真不了。我认为余教授的学问和书法今天正在变成一个有学又有术的天下的标杆。 林岫(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首先我代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对余德泉先生诗联书法展表示衷心祝贺。余先生到北大来搞展览,有特别大的意义。余先生是四川人,号长沙寓客,他有四川人和湖南人的特性——执着。这样的人一扎下来搞学问搞文化那就不得了啦!他取得了累累的硕果、很大的成就。我和余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这次他回北大,带来了章草作品,也带来了南方的楚简帛书,这里面可全是学问。我们看到的是满堂清风。从这一点我想起了余先生的夫人孟老师,几十年来,他们夫妻俩一唱一和,很多著作都是他们在寒窗之下合作一点一点搞出来的,功德无量。我还想让大家注意的是余先生在诗联特别是楹联学上的成就,这方面余先生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专家。这两方面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艺术形象:余德泉,大才子。 青年的文化人和书画家,要学余德泉先生的一个就是肯吃苦,一丝不苟。我也是章草的粉丝,他编了一个《章草大典》,有时候翻一下,很方便。我发现他里面很多细的东西。文化就是要靠自己去吃,去嚼菜根,去体味,这样来做才是真学问。他的书法研究也好,他的联学研究也好,所有的著作都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苦心,他的甘苦尽在其中。他学问好,还勤奋如此,真不简单。依拙见,书法方面他的章草第一。好字如茶,须细品方解真味。其字里行间,书卷之气勃勃。即使是小件也得大气象。现在很多后生不知道笔墨功夫固然要练,但笔下气象俱自腹中学养酝酿而来。遗憾的是解悟此道的人愈来愈少了。他的《章草论语》很精彩,当今书章草者俱甘自下拜矣。 李中原(深圳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杂志社原副社长、副主编):余德泉教授是当下“普适”情态中“蕴藏”的富于民族情结、甘于寂寞、板凳一坐卅年冷的精英圈内人物。 余教授习书,最值得称道和借鉴的绝妙一招,是他长期“将写字以书法待之”的做法。为了强化练笔,他沿用传统文人的“办公”模式——手抄文稿。这样的做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办公条件下,真让人匪夷所思。也正是应用这种老办法,契合了书法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修成正果。他融学术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学研方法链,也为当下“普适”“泛化”状态下的书坛,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他于甲骨、金文、小篆、隶书(简牍帛书、汉碑)、行书、今草、小楷各体均有所涉猎。其中隶书作为启手书体,致力尤勤。 余教授的章草,从技法的层面看,我只能用“熟乱至极”来形容他对于点画与结构语汇的高度理解与把握。其用笔之精熟、结字之合度,几乎无可挑剔。就这个角度看,当下书坛无出其右者。 项穆《书法雅言》云:“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我们用“清整、温润、闲雅”六字来赏读和评介余德泉的章草艺术,恰到好处。(书面发言)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原院长、书法博士生导师):余公德泉教授,乃我素所钦敬之前辈学者。对联之学,当世翘楚。我于“诗词格律与创作”课上推荐之参考书,必有其大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等。2003年于中南大学幸瞻雅范,见其挥毫染翰,不禁欢喜赞叹——既讶异余公之兼攻翰墨,更折服余公章草之醇雅高妙,倍生仰慕之情。余公钟情章草,既因旧学深湛,足以驰骋;更兼性情渊厚,有契斯道。其章草,可谓学艺双优。学则萃于《章草大典》,集古今章草字迹之大观,嘉惠学林,功莫大焉!艺则佳篇迭见,尤以《章草论语》为铭心之作。其熔竹简、皇象、索靖、子昂于一炉,古雅深邃而生机盎然,时出清新爽利之意,既具章草古韵之绵邈,又秉学者思虑之睿智,更见文人兴味之悠游,自成格辙,足标当世。 余公是具有高超专业水准的文人书家。他秉承的是地道的文人传统,深具文人的品格与素养,同时又在章草的实践、历史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科学分工意义上的专业高度。这是很难的。我深信,他在章草上取得的成就,将在当代书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书面发言) 孟繁锦(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余教授是我们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这些年无论在楹联方面还是书法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楹联理论探讨方面,他基本上花费了半生的心血研究对联以马蹄韵为主的一整套声律规则,在联界是很有影响的。另外他的书法,有章草,还有竹简之类的,我觉得他的字都不一般。更重要的,这个展览全是写他自己创作的东西,从内容上,从书法上,各种书体上,都是他的,这就了不起了。余教授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一是走正路。搞书法也好,搞诗词也好,搞楹联也好,不走捷径。余教授的写字从甲骨文开始,他写字功底就比较扎实。第二点,要下苦功,路子对了你不下苦功也不可以。我看了他这些字,你还真的挑不出毛病来,每一个字都有他的依据,都有他的出处,这都是下苦功的地方。第三点,敞胸怀,余教授这点挺好,能吸纳各方面的东西,凡是有益的东西他都能够吸纳进来,这也使他的学问不断丰富,视野不断开阔。纪念纪晓岚逝世200周年,他写了一副对联:“半世潜心成四库,一联出口便千秋。”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实际上也是余教授他本身的写照,我觉得用来说余教授他本人也是非常贴切的。 邹德忠(中直书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余教授的展览真正是书如其人了。余教授的书法是真正做到这么一个境界了。我认为历史上写章草的成功的不太多,让我欣赏的不多。现代写章草有很多都写得粗糙,笔划写得拖泥带水。所以看到有些写章草的,我说你别写了,你写一点可以,写一点丰富一下,你写行草书就行了。余教授的章草,我一看非常好,把我对章草的看法打破了,看着非常清爽,也有力,充满了睿智的力量,充满了思想。他从丰富的书法资源里面他把它提纯,雅化,美化,他是打动了我。现在说我们这个时代有没有大家的问题,在书法方面,我认为是有的,我认为现在余德泉先生的章草就是独领我们这个时代的。 我佩服的人不多,我自己看自己也并不怎么样。虽不能说踏破铁鞋,我是经过一番选择,经过一番寻找才认识余先生的。我前几天在外地,打个电话,我说我一定赶来看这个展览。这个展览非常成功。 盛景华(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我是余老的粉丝,余老在我们这辈人的心中是非常高的。我一直觉得在我们湖南70到80岁这个年龄段的书家里面写得最好的就是余老。在书法圈子里面有很多人写章草,但是写出自己面貌的很少,像余老这样写得非常天然的发自于心的东西的更少。余老的书法写得古朴天然、文气斐然。尤其是他用小章草写的那些尺牍、信札、书稿里面,我们感觉得出文气扑面而来。这一次到北京来看他的展览,还有令我特别觉得温馨的,是他把我们湖南的帛书竹简这些东西,又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最好的还是余老的章草,尤其是那些小章草。我翻来覆去在余老的几张小章草作品面前不忍离开。王岳川先生所说“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经史子集”的文人目标,我觉得我们湖南在当代书家里边能够拿得出来,可以用这个目标来衡量的真就是余老。 游宝光寺看匾联 书法 余德泉 马啸(国家画院著名评论家):的确余老的章草,特别是这本书《章草论语》的章草,写成这样子,当代不说是绝无仅有,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企及。余老的境界可能很符合中国已经失去的传统文人的做法,他不是作为一个所谓的艺术家存在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做文化做学问的人。像余老这样的老书法家,他的功力他的内涵都是现在很多很有影响的所谓大艺术家比不上的,真是比不上的。 书法要求回到内在,不需要经常的花样翻新。不应该老盯着那些人,特别是有些职位已经很高的人。现在把他标起来很高,这个人一下台,或者这个人一去世,他马上就会倒下来,我相信他们支撑不了多久。有的人说支撑一千米,这一千米下面全是空的,只有像这些老学问家,他不是纯粹做艺术的,能够支撑住。 余老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各体兼备,各种书风、各种风貌都有,不仅仅有帖的东西,而且吸收了近现代考古学的一些成果。有摩崖的,有竹简的,还有帛书,还有其他的,章草就不用说了。他的书风显得非常饱满,这正是我们这一代比较年轻一点的喜欢书法的人,或者是书法爱好者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朱中原(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今天非常荣幸,应该感谢北大,感谢余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一份精神大餐。这份精神大餐单凭今天走马观花的看这个展览还远远不够。我刚才看了一下余教授写的读《报任安书》咏太史公的一个赋。这个赋,我先不说其他的,从文学角度来讲:第一,气势酣畅,有那种悲怆悲壮之气,有屈原的那种精神;第二,一脉贯通,用了很多的典故,但用得自然恰到好处。余教授是有学问的,但是他不卖弄学问,这点我觉得非常可贵。余教授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他兼有巴蜀文人的那种特点、那种倔强、那种烂漫天真的精神气质,他还有湖湘文人的那种忧国忧民、超脱旷达,他的诗里面也有很多忧国忧民的东西。 余教授的书法总体来说是一种传统文人精神的回归,对于魏晋精神的回归。他融合了很多的书体。他的章草很耐读,气息非常酣畅。 大爱无疆 书法 余德泉 余教授关于章草的研究,我感觉他把从汉代到魏晋这么一个历史时期的书体演变搞清楚了。可不要小看这个时期,中国书法大变革就是这个时期,能够把这个时期书体搞清楚的,在当代书法研究者里面是很少的,有些研究者对那个时期书体的概念都还存在误读,这个是要花很多苦工夫的。余教授具有传统的小学功底,古文字学、语言学修养他都具备,所以他能够搞清楚。 孟云飞(中国书画家杂志社副总编辑):余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但是直到今天才第一次有幸见到他。此前我曾经买过余先生的几本书,其中一本叫《对联通》,我认真读了几遍,受益很大。 今天进到这个展厅,看到余先生的字,主要是章草,还有些篆隶作品,但是篆隶作品落款也都是章草,给我的感觉是书卷气特别重。余先生有深厚的隶书功力,我感觉他的隶书对章草影响很大。章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简和便,如果从技巧角度来看简和便,这正是余先生最见功力之处。余先生的章草作品中对简和便运用得恰到好处,绝少出现比较繁琐的笔划和冗杂的结构,他的结体既简洁又容易辨识,字字独立却字字活跃,字字流畅,字字相衔,浑然一体,毫无矫揉造作的炫耀,这是简和便派生出来的绚烂的艺术境界。他的章草,潇洒自然,流转到极致,朴素也到了极点。统而观之,真是字字珠玑,韵味无穷,看他的章草作品我感觉痛快极了。 李洪智:余老师是裘锡圭先生的高徒。余老师这个展览特别重要,我很受震撼。展品虽然很质朴,但琳琅满目。我觉得章草特别好。看了一下展品,书写的内容都是余老师做的联,做的诗,或者做的文。我觉得余老师有个过人的地方,学问特别扎实。我看了集子前面附的几篇文章,就像他写字一样,非常的严谨,资料收集得非常完备。余老师的章草作品,每一个字都写得非常到位,非常准确。和皇象本的《急就章》里面的字形一样,极为考究。这个集子第15页有一个余先生自序的小短文,完全是用简化字写的,仍然古意盎然。评价一件书法作品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我觉得从形质和气格两个角度大概可以概括。形质指的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这个部分。气格,简单说就是气质和格调,我觉得这部分相当重要。我们看整个展厅里余老师的这些作品形式上质朴无华,但是他对字的态度是一种如对至尊的态度,而且字里行间充溢着书卷气。我觉得书法界如果说是一个百花园的话,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都应该有,但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像今天余教授这样的作品,洋溢着书卷气的作品。 古风 题隆回滩头年画《新刻老鼠娶亲全图》 书法 余德泉 贺进(书艺公社网副总编辑):我觉得余老师更多的是给书法人一个启示。刚才王老师说的是字外功,书法人怎么写诗,怎么写联。我觉得余教授更多的给书法人的启示是字内功,告诉年轻人,包括有成就的写章草的这拨人:真正的章草是什么,真正的章草在技法程度上如何再升一格,你的章草所存在的缺陷是什么。今天看到余教授的章草给我印象非常深,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平时我也写章草,但是写的章草肯定没有这么高的格调。余教授多年从事古汉语古文字的研究,对他的字的风格包括格调会有很大的帮助。或者说余教授这样的风格形成跟他多年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余教授的书法展带给更多人的是一种思考,或者说是启发,告诉更多的书法人:你该怎么办,你的书法方面的修为到底该怎么修。 李彬:昨天下午布展时我一进入展厅,就感觉到有一种清雅之气扑面而来,人格化的艺术往往都有它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有一种气息,通常气有清气、雅气、霸气、燥气、俗气、浊气等等之分,余教授的作品在展厅里一挂,就弥漫一股清雅之气。 拥有话语权的书法组织者、参与者大概也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社会浮躁、艺术也浮躁。写几天字就要入会,写几年字就要入理事等等,比较普遍。我看了一下余教授的简历,他不是中国书协会员,也没有获过什么奖,但是他的字入古出新,有古法,有源头,有来路,有出处,有新意。他的章草有很多娴熟的汉隶笔法,说明余教授在汉隶上下了很多功夫。汉隶是碑刻,有一种雄强阳刚之气,但是一旦融入余教授的笔下就改变了,流露一种韵味、一种散淡、一种清和之气,给我的印象就是温文尔雅。为什么他的章草表现出这样的气息?我个人看法是和他的学问学养有关,和他与世无争的求学精神有关。心态平和了,字就没有火气了,剩下的只有和气、雅气、文气。书法技法是基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是掌握了技法之后,如果没有学养的支撑,字就很难脱俗,格调就很难高雅。 看了《北京晨报》给余教授做的两个专版,很有意思,编辑的思路和我们不谋而合,标题用了“学者书家余德泉书法”,看来是一种共识。因为时间关系,作为发言告一段落,但是,学习余教授的治学精神还没有结束。我祝愿余教授的书法更上一层楼,走进更多书法家的视野,走进更多评论家的视野,走进更多收藏家的视野。 余德泉: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今天听了你们对我的诗联书法的一些看法,很感谢你们。这是对我很好的勉励,也是对我很好的指导。你们讲出来的东西有些不一定是我原来想到的,回去我一定好好思考,使自己今后不但是在书法上面,也包括我的学问上面,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希望今后还能保持联系,还有机会不断听到大家的指导。我想,一个人能够把别人所指出来的都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为上去,对自己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一个能够把别人的优点都变成自己优点的人,才是聪明人。今天我非常感谢大家,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古风 题隆回滩头年画《新刻老鼠娶亲全图》 吹吹打打好排场,老鼠今日娶新娘。一鼠鸣锣开大道,长尾撑地何轩昂。新郎头戴红帽子,手拿折扇喜洋洋。胯下雄骑黄骠马,眷恋回头看新娘。灯书状元上将军,经纶满腹世无双。新娘凤冠呈五彩,霞披葳蕤自生光。四抬大轿悠悠坐,秋波频送意深长。轿后随行高打彩,花幡耀眼轻风扬。一路威仪洵罕见,鼠族冠冕恁堂皇。猫儿术业有专攻,捕食鼠仔最寻常。邂逅遇此竟瞠目,进退无由正彷徨。礼鼠立呈鸡一只,再以条鱼送半厢。猫儿见礼心高兴,捕鼠之事浑遗忘。鼠见关节已买通,安全不必再思量。乐司鼓气吹嗦喇,欢送夫妻入洞房。某年月日,予参观隆回滩头镇年画,获赠《新刻老鼠娶亲全图》一幅,细观之,遂作此诗,打油也。鲁迅先生幼时对老鼠娶亲之事颇为神往,然终未得观。今日得此图,可尽情而悦赏也。辛卯端月中浣,余德泉并书于卧云台。 贵有灵性 书法 余德泉 越南天堂岛观海 书法 余德泉 越南天堂岛观海 天堂凌绝顶,俯瞰下龙湾。千峰从海出,大小尽奇观。画船来复去,飞艇激波澜。青屏开远峡,出进错银帆。海门舒望眼,水天一混然。或欲追双隼,无翼上旋盘。或欲钓巨鳌,无处觅长竿。已矣夫,事之可为千千万,何由扭心鹜远自萦缠。胸中信有英雄气,征程未必行路难。数年前曾到过下龙湾,未登天堂岛。今年一月八日登之,放览天水,作此诗。 莺啼序 靖港古镇 书法 余德泉 莺啼序 靖港古镇 湘流傍堤北去,绕田畴万片。轻烟里、慢出牛童,牧笛悠婉无怨。舒望眼、层翻稻菽,霞光四野殷勤现。遍楼台吊脚,清波沩遗人恋。 初曰芦江,港而名靖,昔繁华堪羡。檐百丈、高屹云宫,登临风月无限。夜帆樯、商灯渔火,与银汉、群星难辨。下武昌、上赴长宁,交通华甸。 雕栏十里,客旅如云,信诚偿心愿。集远近、青盐白米,古董时玩,海蔌山肴,全然不歉。四街八巷,马龙车水,知多少酒家茶肆,暮而晨、斟酌相谈燕。红男绿女,还将柳七情词,唱彻秦楼芳院。 沧桑几度,今借留痕,复宋庭明苑。麻石道、牌坊领首,巧匠能工,精心镶嵌。民居店铺,戏园会馆,并坊作码头庙宇,大坪场、湖岛开生面。难忘此处水乡,梦旧依稀,梦新潋滟。 八声甘州·初到凤凰城 书法 余德泉 所师者道 韩文公《师说》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师者道 书法 余德泉 学者书法家余德泉YU DE QUAN 余德泉,1941年生,四川叙永县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领衔导师、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湖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兼湖南民盟书画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语文四品》《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对联纵横谈》《中国长联三百三》《天下名联》《对联通》《余教授教对联》《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古今茶文化对联观止》《余德泉诗联新稿》《余德泉对联文论》《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章草传帖》《章草论语》《余德泉章草论语》《余德泉书自撰作品集》和《余德泉诗联书法新集》等,主编有《书法通》等。先后五次在长沙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曾应邀到台湾淡江大学、澳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讲授楹联与书法。2007年获中国楹联学会首届梁章钜奖第一名。 时 间: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上午10:00 地 点:北京大学图书馆 会议主持人:熊灿亭(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书法美术院常务副院长) 学术主持人: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熊灿亭:余德泉教授是国内知名学者。他著的《古汉语同义虚词类释》获得王力语言学奖正式提名。他是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导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是楹联界很有威望的一个专家。所著《对联纵横谈》《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对联通》《对联格律、对联谱》等书在楹联界有巨大的影响。同时他又是章草书法理论方面的专家,所编《章草大典》重达5公斤,厚达1694页,耗时10年。其两万余字的前言,就是一篇系统的章草理论文章。此书上采竹简,下寻传帖,历代章草几乎搜罗殆尽,是前无古人的,在中国书法史上应占一席之地。其《章草传帖》一书,亦是对章草穷源竟委的一大贡献。他书写的《章草论语》精彩绝伦,是当代章草代表作。其论其书,见重于学术界与艺林。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在书法上的造诣,不仅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员,也被聘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余德泉教授1960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他的很多老师诸如王力、朱德熙、林焘、裘锡圭等都是国内很有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受老师的影响,他一直对文字、音韵和古诗文辞有深入研究。这种学养的积淀,使得他的章草书法承袭了一种典型的文人传统,既追求古雅淡朴的审美意境,又具有超尘脱俗的艺术格调和率真自然的书卷气息。 马振声(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长):余德泉先生是我们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的研究员。首先我代表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对余德泉诗联书法展表示祝贺。余先生说他是苦学派,搞艺术与创作就要有他这种精神。能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潜心艺术,这是一种美德。从这里可以看出余先生是个德艺双馨的学者艺术家。在这个展览上看到的作品特别是章草我非常喜欢。他的诗联也非常的清新隽永。他用章草等书体与他的诗联相契合,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余德泉教授是我们同系——中文系的校友,也是我的师长、我的兄长,没想到学兄对对联学这么有研究。我想今后余教授在这方面可以让我们的书法界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学术水平。林岫教授说得很好,这次书展,让大家见识了一位学问家、书法大家。 刚才拿到《章草论语》翻了翻,余老的胆儿可真大,不仅用章草书法写出了论语,而且后面的注释,大家看看,这就是学问家。我说您了解全国教古汉语的教授有几个会写书法的,他没法回答。我不敢说是仅此一位,但也只能是很少的几个人。所以余老的意义更重要。 我曾经有一本书叫《中国镜像》,专门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二十世纪的一个变化,我把他分为七代。第一代是二十世纪初的康梁蔡等,蔡是蔡元培,这一代学富五车。到了第二代是胡适、陈独秀等,可以叫做非中国古文化的一代,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质疑。第三代是钱钟书、启功先生这一代,对古文化又重新重建。第四代大概应该是余先生这样三四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了。这一代可以说是在建国以后上的大学,但他年龄还稍微小一些。这一代可以说是承续了第三代学者的余绪,能够获得一些真知灼见。我们刚才看到他的作品集,看到他的论语章草集,我能感觉到他们这代的文化还在。所以北京大学书法所明年成立10周年,我们将做一个大庆,我到时候也会邀请余教授到这里来给我们授课和参加展出。 有一种书法叫不学无术,这种人容易判断;第二种人不太好判断,不学有术,他还挺能干,还能够讲得满天飞雪;第三种是有学无术,一大部分饱学知识的老先生都是这样。我认为新的世纪应该呼唤有学有术,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满的学术,既要把自己的学问做出来还要把自己的学问传播出去,让这个世界有个标杆。因为我们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术者成为天下之公器,有了这个公就让那些私长不了,有了这个公就让那些假真不了。我认为余教授的学问和书法今天正在变成一个有学又有术的天下的标杆。 林岫(原中国书协副主席、北京市书协主席):首先我代表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对余德泉先生诗联书法展表示衷心祝贺。余先生到北大来搞展览,有特别大的意义。余先生是四川人,号长沙寓客,他有四川人和湖南人的特性——执着。这样的人一扎下来搞学问搞文化那就不得了啦!他取得了累累的硕果、很大的成就。我和余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这次他回北大,带来了章草作品,也带来了南方的楚简帛书,这里面可全是学问。我们看到的是满堂清风。从这一点我想起了余先生的夫人孟老师,几十年来,他们夫妻俩一唱一和,很多著作都是他们在寒窗之下合作一点一点搞出来的,功德无量。我还想让大家注意的是余先生在诗联特别是楹联学上的成就,这方面余先生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专家。这两方面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艺术形象:余德泉,大才子。 青年的文化人和书画家,要学余德泉先生的一个就是肯吃苦,一丝不苟。我也是章草的粉丝,他编了一个《章草大典》,有时候翻一下,很方便。我发现他里面很多细的东西。文化就是要靠自己去吃,去嚼菜根,去体味,这样来做才是真学问。他的书法研究也好,他的联学研究也好,所有的著作都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苦心,他的甘苦尽在其中。他学问好,还勤奋如此,真不简单。依拙见,书法方面他的章草第一。好字如茶,须细品方解真味。其字里行间,书卷之气勃勃。即使是小件也得大气象。现在很多后生不知道笔墨功夫固然要练,但笔下气象俱自腹中学养酝酿而来。遗憾的是解悟此道的人愈来愈少了。他的《章草论语》很精彩,当今书章草者俱甘自下拜矣。 李中原(深圳大学教授、书法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杂志社原副社长、副主编):余德泉教授是当下“普适”情态中“蕴藏”的富于民族情结、甘于寂寞、板凳一坐卅年冷的精英圈内人物。 余教授习书,最值得称道和借鉴的绝妙一招,是他长期“将写字以书法待之”的做法。为了强化练笔,他沿用传统文人的“办公”模式——手抄文稿。这样的做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办公条件下,真让人匪夷所思。也正是应用这种老办法,契合了书法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修成正果。他融学术与创作实践为一体的学研方法链,也为当下“普适”“泛化”状态下的书坛,尤其是年轻一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他于甲骨、金文、小篆、隶书(简牍帛书、汉碑)、行书、今草、小楷各体均有所涉猎。其中隶书作为启手书体,致力尤勤。 余教授的章草,从技法的层面看,我只能用“熟乱至极”来形容他对于点画与结构语汇的高度理解与把握。其用笔之精熟、结字之合度,几乎无可挑剔。就这个角度看,当下书坛无出其右者。 项穆《书法雅言》云:“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我们用“清整、温润、闲雅”六字来赏读和评介余德泉的章草艺术,恰到好处。(书面发言)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原院长、书法博士生导师):余公德泉教授,乃我素所钦敬之前辈学者。对联之学,当世翘楚。我于“诗词格律与创作”课上推荐之参考书,必有其大著《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等。2003年于中南大学幸瞻雅范,见其挥毫染翰,不禁欢喜赞叹——既讶异余公之兼攻翰墨,更折服余公章草之醇雅高妙,倍生仰慕之情。余公钟情章草,既因旧学深湛,足以驰骋;更兼性情渊厚,有契斯道。其章草,可谓学艺双优。学则萃于《章草大典》,集古今章草字迹之大观,嘉惠学林,功莫大焉!艺则佳篇迭见,尤以《章草论语》为铭心之作。其熔竹简、皇象、索靖、子昂于一炉,古雅深邃而生机盎然,时出清新爽利之意,既具章草古韵之绵邈,又秉学者思虑之睿智,更见文人兴味之悠游,自成格辙,足标当世。 余公是具有高超专业水准的文人书家。他秉承的是地道的文人传统,深具文人的品格与素养,同时又在章草的实践、历史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达到了现代科学分工意义上的专业高度。这是很难的。我深信,他在章草上取得的成就,将在当代书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书面发言) 孟繁锦(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余教授是我们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这些年无论在楹联方面还是书法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大家可能还不知道,在楹联理论探讨方面,他基本上花费了半生的心血研究对联以马蹄韵为主的一整套声律规则,在联界是很有影响的。另外他的书法,有章草,还有竹简之类的,我觉得他的字都不一般。更重要的,这个展览全是写他自己创作的东西,从内容上,从书法上,各种书体上,都是他的,这就了不起了。余教授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一是走正路。搞书法也好,搞诗词也好,搞楹联也好,不走捷径。余教授的写字从甲骨文开始,他写字功底就比较扎实。第二点,要下苦功,路子对了你不下苦功也不可以。我看了他这些字,你还真的挑不出毛病来,每一个字都有他的依据,都有他的出处,这都是下苦功的地方。第三点,敞胸怀,余教授这点挺好,能吸纳各方面的东西,凡是有益的东西他都能够吸纳进来,这也使他的学问不断丰富,视野不断开阔。纪念纪晓岚逝世200周年,他写了一副对联:“半世潜心成四库,一联出口便千秋。”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实际上也是余教授他本身的写照,我觉得用来说余教授他本人也是非常贴切的。 邹德忠(中直书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余教授的展览真正是书如其人了。余教授的书法是真正做到这么一个境界了。我认为历史上写章草的成功的不太多,让我欣赏的不多。现代写章草有很多都写得粗糙,笔划写得拖泥带水。所以看到有些写章草的,我说你别写了,你写一点可以,写一点丰富一下,你写行草书就行了。余教授的章草,我一看非常好,把我对章草的看法打破了,看着非常清爽,也有力,充满了睿智的力量,充满了思想。他从丰富的书法资源里面他把它提纯,雅化,美化,他是打动了我。现在说我们这个时代有没有大家的问题,在书法方面,我认为是有的,我认为现在余德泉先生的章草就是独领我们这个时代的。 我佩服的人不多,我自己看自己也并不怎么样。虽不能说踏破铁鞋,我是经过一番选择,经过一番寻找才认识余先生的。我前几天在外地,打个电话,我说我一定赶来看这个展览。这个展览非常成功。 盛景华(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我是余老的粉丝,余老在我们这辈人的心中是非常高的。我一直觉得在我们湖南70到80岁这个年龄段的书家里面写得最好的就是余老。在书法圈子里面有很多人写章草,但是写出自己面貌的很少,像余老这样写得非常天然的发自于心的东西的更少。余老的书法写得古朴天然、文气斐然。尤其是他用小章草写的那些尺牍、信札、书稿里面,我们感觉得出文气扑面而来。这一次到北京来看他的展览,还有令我特别觉得温馨的,是他把我们湖南的帛书竹简这些东西,又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最好的还是余老的章草,尤其是那些小章草。我翻来覆去在余老的几张小章草作品面前不忍离开。王岳川先生所说“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经史子集”的文人目标,我觉得我们湖南在当代书家里边能够拿得出来,可以用这个目标来衡量的真就是余老。 游宝光寺看匾联 书法 余德泉 马啸(国家画院著名评论家):的确余老的章草,特别是这本书《章草论语》的章草,写成这样子,当代不说是绝无仅有,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企及。余老的境界可能很符合中国已经失去的传统文人的做法,他不是作为一个所谓的艺术家存在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做文化做学问的人。像余老这样的老书法家,他的功力他的内涵都是现在很多很有影响的所谓大艺术家比不上的,真是比不上的。 书法要求回到内在,不需要经常的花样翻新。不应该老盯着那些人,特别是有些职位已经很高的人。现在把他标起来很高,这个人一下台,或者这个人一去世,他马上就会倒下来,我相信他们支撑不了多久。有的人说支撑一千米,这一千米下面全是空的,只有像这些老学问家,他不是纯粹做艺术的,能够支撑住。 余老的作品不是很多,但各体兼备,各种书风、各种风貌都有,不仅仅有帖的东西,而且吸收了近现代考古学的一些成果。有摩崖的,有竹简的,还有帛书,还有其他的,章草就不用说了。他的书风显得非常饱满,这正是我们这一代比较年轻一点的喜欢书法的人,或者是书法爱好者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朱中原(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今天非常荣幸,应该感谢北大,感谢余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一份精神大餐。这份精神大餐单凭今天走马观花的看这个展览还远远不够。我刚才看了一下余教授写的读《报任安书》咏太史公的一个赋。这个赋,我先不说其他的,从文学角度来讲:第一,气势酣畅,有那种悲怆悲壮之气,有屈原的那种精神;第二,一脉贯通,用了很多的典故,但用得自然恰到好处。余教授是有学问的,但是他不卖弄学问,这点我觉得非常可贵。余教授是一个真正的文人,他兼有巴蜀文人的那种特点、那种倔强、那种烂漫天真的精神气质,他还有湖湘文人的那种忧国忧民、超脱旷达,他的诗里面也有很多忧国忧民的东西。 余教授的书法总体来说是一种传统文人精神的回归,对于魏晋精神的回归。他融合了很多的书体。他的章草很耐读,气息非常酣畅。 大爱无疆 书法 余德泉 余教授关于章草的研究,我感觉他把从汉代到魏晋这么一个历史时期的书体演变搞清楚了。可不要小看这个时期,中国书法大变革就是这个时期,能够把这个时期书体搞清楚的,在当代书法研究者里面是很少的,有些研究者对那个时期书体的概念都还存在误读,这个是要花很多苦工夫的。余教授具有传统的小学功底,古文字学、语言学修养他都具备,所以他能够搞清楚。 孟云飞(中国书画家杂志社副总编辑):余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但是直到今天才第一次有幸见到他。此前我曾经买过余先生的几本书,其中一本叫《对联通》,我认真读了几遍,受益很大。 今天进到这个展厅,看到余先生的字,主要是章草,还有些篆隶作品,但是篆隶作品落款也都是章草,给我的感觉是书卷气特别重。余先生有深厚的隶书功力,我感觉他的隶书对章草影响很大。章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简和便,如果从技巧角度来看简和便,这正是余先生最见功力之处。余先生的章草作品中对简和便运用得恰到好处,绝少出现比较繁琐的笔划和冗杂的结构,他的结体既简洁又容易辨识,字字独立却字字活跃,字字流畅,字字相衔,浑然一体,毫无矫揉造作的炫耀,这是简和便派生出来的绚烂的艺术境界。他的章草,潇洒自然,流转到极致,朴素也到了极点。统而观之,真是字字珠玑,韵味无穷,看他的章草作品我感觉痛快极了。 李洪智:余老师是裘锡圭先生的高徒。余老师这个展览特别重要,我很受震撼。展品虽然很质朴,但琳琅满目。我觉得章草特别好。看了一下展品,书写的内容都是余老师做的联,做的诗,或者做的文。我觉得余老师有个过人的地方,学问特别扎实。我看了集子前面附的几篇文章,就像他写字一样,非常的严谨,资料收集得非常完备。余老师的章草作品,每一个字都写得非常到位,非常准确。和皇象本的《急就章》里面的字形一样,极为考究。这个集子第15页有一个余先生自序的小短文,完全是用简化字写的,仍然古意盎然。评价一件书法作品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我觉得从形质和气格两个角度大概可以概括。形质指的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这个部分。气格,简单说就是气质和格调,我觉得这部分相当重要。我们看整个展厅里余老师的这些作品形式上质朴无华,但是他对字的态度是一种如对至尊的态度,而且字里行间充溢着书卷气。我觉得书法界如果说是一个百花园的话,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都应该有,但是不可或缺的就是像今天余教授这样的作品,洋溢着书卷气的作品。 古风 题隆回滩头年画《新刻老鼠娶亲全图》 书法 余德泉 贺进(书艺公社网副总编辑):我觉得余老师更多的是给书法人一个启示。刚才王老师说的是字外功,书法人怎么写诗,怎么写联。我觉得余教授更多的给书法人的启示是字内功,告诉年轻人,包括有成就的写章草的这拨人:真正的章草是什么,真正的章草在技法程度上如何再升一格,你的章草所存在的缺陷是什么。今天看到余教授的章草给我印象非常深,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平时我也写章草,但是写的章草肯定没有这么高的格调。余教授多年从事古汉语古文字的研究,对他的字的风格包括格调会有很大的帮助。或者说余教授这样的风格形成跟他多年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余教授的书法展带给更多人的是一种思考,或者说是启发,告诉更多的书法人:你该怎么办,你的书法方面的修为到底该怎么修。 李彬:昨天下午布展时我一进入展厅,就感觉到有一种清雅之气扑面而来,人格化的艺术往往都有它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有一种气息,通常气有清气、雅气、霸气、燥气、俗气、浊气等等之分,余教授的作品在展厅里一挂,就弥漫一股清雅之气。 拥有话语权的书法组织者、参与者大概也有这样一个感受,就是社会浮躁、艺术也浮躁。写几天字就要入会,写几年字就要入理事等等,比较普遍。我看了一下余教授的简历,他不是中国书协会员,也没有获过什么奖,但是他的字入古出新,有古法,有源头,有来路,有出处,有新意。他的章草有很多娴熟的汉隶笔法,说明余教授在汉隶上下了很多功夫。汉隶是碑刻,有一种雄强阳刚之气,但是一旦融入余教授的笔下就改变了,流露一种韵味、一种散淡、一种清和之气,给我的印象就是温文尔雅。为什么他的章草表现出这样的气息?我个人看法是和他的学问学养有关,和他与世无争的求学精神有关。心态平和了,字就没有火气了,剩下的只有和气、雅气、文气。书法技法是基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是掌握了技法之后,如果没有学养的支撑,字就很难脱俗,格调就很难高雅。 看了《北京晨报》给余教授做的两个专版,很有意思,编辑的思路和我们不谋而合,标题用了“学者书家余德泉书法”,看来是一种共识。因为时间关系,作为发言告一段落,但是,学习余教授的治学精神还没有结束。我祝愿余教授的书法更上一层楼,走进更多书法家的视野,走进更多评论家的视野,走进更多收藏家的视野。 余德泉: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今天听了你们对我的诗联书法的一些看法,很感谢你们。这是对我很好的勉励,也是对我很好的指导。你们讲出来的东西有些不一定是我原来想到的,回去我一定好好思考,使自己今后不但是在书法上面,也包括我的学问上面,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希望今后还能保持联系,还有机会不断听到大家的指导。我想,一个人能够把别人所指出来的都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为上去,对自己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一个能够把别人的优点都变成自己优点的人,才是聪明人。今天我非常感谢大家,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古风 题隆回滩头年画《新刻老鼠娶亲全图》 吹吹打打好排场,老鼠今日娶新娘。一鼠鸣锣开大道,长尾撑地何轩昂。新郎头戴红帽子,手拿折扇喜洋洋。胯下雄骑黄骠马,眷恋回头看新娘。灯书状元上将军,经纶满腹世无双。新娘凤冠呈五彩,霞披葳蕤自生光。四抬大轿悠悠坐,秋波频送意深长。轿后随行高打彩,花幡耀眼轻风扬。一路威仪洵罕见,鼠族冠冕恁堂皇。猫儿术业有专攻,捕食鼠仔最寻常。邂逅遇此竟瞠目,进退无由正彷徨。礼鼠立呈鸡一只,再以条鱼送半厢。猫儿见礼心高兴,捕鼠之事浑遗忘。鼠见关节已买通,安全不必再思量。乐司鼓气吹嗦喇,欢送夫妻入洞房。某年月日,予参观隆回滩头镇年画,获赠《新刻老鼠娶亲全图》一幅,细观之,遂作此诗,打油也。鲁迅先生幼时对老鼠娶亲之事颇为神往,然终未得观。今日得此图,可尽情而悦赏也。辛卯端月中浣,余德泉并书于卧云台。 贵有灵性 书法 余德泉 越南天堂岛观海 书法 余德泉 越南天堂岛观海 天堂凌绝顶,俯瞰下龙湾。千峰从海出,大小尽奇观。画船来复去,飞艇激波澜。青屏开远峡,出进错银帆。海门舒望眼,水天一混然。或欲追双隼,无翼上旋盘。或欲钓巨鳌,无处觅长竿。已矣夫,事之可为千千万,何由扭心鹜远自萦缠。胸中信有英雄气,征程未必行路难。数年前曾到过下龙湾,未登天堂岛。今年一月八日登之,放览天水,作此诗。 莺啼序 靖港古镇 书法 余德泉 莺啼序 靖港古镇 湘流傍堤北去,绕田畴万片。轻烟里、慢出牛童,牧笛悠婉无怨。舒望眼、层翻稻菽,霞光四野殷勤现。遍楼台吊脚,清波沩遗人恋。 初曰芦江,港而名靖,昔繁华堪羡。檐百丈、高屹云宫,登临风月无限。夜帆樯、商灯渔火,与银汉、群星难辨。下武昌、上赴长宁,交通华甸。 雕栏十里,客旅如云,信诚偿心愿。集远近、青盐白米,古董时玩,海蔌山肴,全然不歉。四街八巷,马龙车水,知多少酒家茶肆,暮而晨、斟酌相谈燕。红男绿女,还将柳七情词,唱彻秦楼芳院。 沧桑几度,今借留痕,复宋庭明苑。麻石道、牌坊领首,巧匠能工,精心镶嵌。民居店铺,戏园会馆,并坊作码头庙宇,大坪场、湖岛开生面。难忘此处水乡,梦旧依稀,梦新潋滟。 八声甘州·初到凤凰城 书法 余德泉 所师者道 韩文公《师说》曰:“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师者道 书法 余德泉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512/484.html



上一篇:乐记研究之所思所悟
下一篇:古琴名称问题再探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