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那些催人奋进的耻味良药

来源:古汉语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也恰是这愤怒,能让人改变和坚持,而它的终点就是忍他人所不能忍,成就别人所不能成。 “耻”,在古汉语中是另一种写法——“恥”,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许

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也恰是这愤怒,能让人改变和坚持,而它的终点就是忍他人所不能忍,成就别人所不能成。

“耻”,在古汉语中是另一种写法——“恥”,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辱也,从耳,心声”,意思是人们听到一些话后,耳赤面热,心里羞愧。

人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意为一个人知道羞耻了,那就离勇敢也差不离儿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同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分析。

孟子曾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在孟子的眼里,“耻”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甚至可以成为评判一个人“配不配称作人”的标准。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一个有羞耻心的人才会在做错事时惭愧,才会“知耻近乎勇”,进而改正自己的过失,有所作为。

知“耻”——对个人命运的改写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黄口小儿就懂“人之初,性本善”。在这“性”中,“知耻”是人原本就有的“善”之一。

孔子学生子贡向他询问,为什么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被谥为“孔文子”,孔子回答是因为孔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曾讲“学如不及,有恐失之”,其实和回答子贡的话意思差不多。被他人认为“学如不及”,大概是天下所有读书人最为忌惮的“折辱”。

被范仲淹誉为“柳骨”的柳公权,相传小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孩子比赛写字,为了赢得比赛,柳公权拿着一支大号狼毫笔,龙飞凤舞地写了个“大”字。不料,却引得一名卖豆腐老伯的取笑,说他的字像豆腐,没有筋骨,还不如他见过的一个用脚写字的人。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潘平格有云:“即此一点耻心,是入圣真种子。”也正是因为“耻心”,感觉受到“羞辱”的柳公权日夜苦练,才成就了柳体楷书。

柳公权被一个路过的老叟嘲讽几句,就立志向上,那如果是被自己家人瞧不起呢?

战国时期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他之所以对自己下手这么狠,是因为学成归来却不得赏识,只能一身潦倒地回老家,结果一家人“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他这时的心境被2000多年后的窦唯唱了出来,“曾感到过寂寞,也曾被人冷落,却从未有感觉,我无地自容”。苏秦愣是跟自己较劲,要证明给家人看——我可以!而后苏秦潜心研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主张,成就了他“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盛名。

知“耻”不仅能使人奋发图强,有时还能改变个人命运。

三国东吴鄱阳太守周鲂的儿子周处少时臂力惊人,加之父亲是高官,更是放荡不羁,时常在乡野天地之间纵马驰骋。论及“勇武”,他绝对是州里乡曲的“翘楚”。可百姓视他为祸害,直接把他和水中蛟、山中虎一起贴了个“三横”的标签。周处觉得受到了羞辱,于是他扬言要去灭虎杀蛟,可回来之后才发现乡亲们欢天喜地地庆祝“三横”皆灭。

周处自觉羞赧,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却又不知从何改起。“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得到友人陆云如是开解后,周处悉心研习,自修自持,一改世人对他的恶劣评价。也正是幼时乡人的“羞辱”,让他知“耻”后改,才有后世苏东坡赞誉他为“奇伟之士”。

有人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也恰是这愤怒,能让人改变和坚持,而它的终点所指就是忍他人所不能忍,成就他人所不能成。

知“耻”——对国家命运的拯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一流。古人讲,忠君报国,而报国之际,“知耻”二字尤为重要。对于士大夫来说,知耻后勇是足以垂至千秋的青名,是“儒风忠节两传家,杰气源源长不已”,更是和国家生死与共的大义凛然。

战场之上的胜负,对一个将相心态的影响总是很大,赢则勉励,输则更要“从头再来”。知耻近乎勇,说的何尝不是“用兵之道”。春秋时期秦国的孟明视就是一个屡战屡败却最终翻盘雪耻的将军。公元前628年,秦国将士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出征晋国,却在崤山大败,还被俘虏到了晋国太庙里去。不过孟明视福大命大,侥幸得了晋襄公释放。

文章来源:《古汉语研究》 网址: http://www.ghyyjzzs.cn/qikandaodu/2021/0226/384.html



上一篇: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的古汉语翻转初探以诫子书
下一篇:竹颂

古汉语研究投稿 | 古汉语研究编辑部| 古汉语研究版面费 | 古汉语研究论文发表 | 古汉语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古汉语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